我是聽晚,這趟來希臘旅行,除了看風景,最讓我驚喜的就是希臘美食了。從簡單的希臘沙拉到香噴噴的烤肉,每一道菜都讓我感受到當地人對吃的講究和熱情。我想寫下這些美食,不只是因為它們好吃,更因為這些味道背後藏著希臘人的生活態度和文化。如果你也喜歡吃,或是將來有機會來希臘玩,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了解這裡的美食,甚至找到自己最愛的那一道菜。
目錄
不只吃飽,更是一場文化盛宴:希臘飲食文化面面觀
(希臘人可是把吃飯當人生大事在經營的!)
「Filoxenia (好客)!這是我們的靈魂!」
我的雅典房東瑪麗亞大嬸,總是在我猶豫要不要再添第三份穆薩卡(Moussaka)時,豪邁地直接把盤子塞過來。這種熱情一開始真嚇到我(尤其看到堆成小山的食物時),後來才明白,對希臘人來說,分享食物就是分享生活、分享愛。
「希臘飲食文化如何?」
其實核心超級簡單:新鮮、當季、簡單烹調、大量分享。他們很少吃加工品,市場裡滿滿的番茄、茄子、黃瓜、橄欖,還有飄著海洋氣息的章魚、鯷魚。餐桌上的靈魂,絕對是那金黃透亮的頂級初榨橄欖油,淋沙拉、沾麵包、甚至最後連盤底的油汁都用麵包抹乾淨!瑪麗亞嬸嬸就說:「用好橄欖油是對食物的尊重。」難怪我回台灣後,吃什麼沙拉都覺得少了點靈魂…(還特地扛了兩瓶橄欖油回來!)
慢食主義?他們天生就會!
在希臘餐廳,別期待像台灣快炒店那樣「唰唰唰」上菜。點完餐,先來杯烏佐酒(Ouzo)加點冰水(瞬間變成乳白色,超酷!),配上幾碟梅澤(Mezedes)小菜(醃橄欖、羊奶酪、鷹嘴豆泥),聊天、看海、等夕陽… 主菜?它會在該來的時候優雅登場。 這種節奏起初讓急性子的我坐立難安(肚子咕咕叫),後來卻愛上了這種「吃飯是享受,不是任務」的態度。特別是在米克諾斯島的小酒館,吹著海風、聽著Bouzouki音樂、配著小菜,時間真的慢了下來。
希臘餐桌的靈魂伴侶:橄欖油等級大解密
等級名稱 (希臘文/英文) | 酸度要求 | 風味口感特點 | 適合用途 | 個人心得 (在希臘市場挑選的血淚談) |
原生初榨特級橄欖油 (Παρθένο Εξαιρετικό / Extra Virgin) | ≤ 0.8% | 果香濃郁明顯,帶有青草、番茄、杏仁等風味;口感順滑,可能有胡椒辛辣感尾韻 | 生食:沙拉、沾麵包、淋熟食、做醬汁 | 首選! 挑產區小的、深綠色瓶裝避光,貴一點絕對值得! |
原生初榨橄欖油 (Παρθένο / Virgin) | ≤ 2.0% | 風味較溫和,果香較淡,可能有輕微缺點但無異味 | 生食或中低溫烹調 | 預算有限的可考慮,但風味層次明顯比特級少 |
純橄欖油 (Καθαρό / Olive Oil) | 精煉油+初榨油混合 | 風味中性溫和,幾乎無果香,較耐高溫 | 適合煎、炒、炸等高溫烹飪 | 別買來沾麵包! 台灣常見的「橄欖油」多是這級,在希臘主要用來油炸或煎烤 |
台灣胃認證!希臘必吃 TOP 10 美食排行榜
(吃過20家以上餐廳+路邊攤的真心話)
在希臘半個月,幾乎是以「神農嘗百草」的精神在吃(然後褲子就變緊了… )。以下這10樣,是我認為最能代表希臘美食精髓、台灣胃也相對能接受的希臘必吃美食清單:
希臘沙拉 (Horiatiki Salata)

這絕對是希臘必吃美食的門面!跟台灣吃到的「希臘風沙拉」完全不同。重點在:新鮮到會發亮的番茄、整塊的菲達羊奶酪(Feta)、大顆的卡拉馬塔(Kalamata)黑橄欖、新鮮的黃瓜和洋蔥片,淋上頂級橄欖油和一點奧勒岡(Oregano)。 沒有生菜!沒有生菜!沒有生菜!(很重要說三次,我在雅典一家觀光餐廳吃到加生菜的版本,直接被瑪麗亞嬸嬸嫌棄到不行)。鹽味來自羊奶酪,橄欖油的香氣是精髓。「希臘旅遊必吃的地道料理是什麼?」 第一個答它準沒錯!簡單卻能吃出食材的最高境界。在聖托里尼看著夕陽吃一盤,永生難忘。
蘇富拉奇 (Souvlaki)
希臘必吃美食,國民街頭小吃之王!簡單說就是烤肉串(豬、雞、羊都有)。最經典的吃法是包在皮塔餅(Pita)裡,加上番茄、洋蔥、薯條(!),淋上酸香的酸奶黃瓜醬(Tzatziki)。在雅典蒙納斯提拉奇廣場附近的小攤,一個才€2.5歐,飽足感滿分,烤肉香氣四溢,便宜又好吃!比觀光區餐廳裡€15歐一盤的烤肉拼盤划算太多。(觀光區的烤肉拼盤常又乾又柴,踩過雷…)
法索拉達 (Fasolada)
別看它是碗白腰豆湯,這可是希臘的「國湯」!用白腰豆、洋蔥、胡蘿蔔、芹菜、番茄糊慢慢熬煮,濃郁醇厚又充滿蔬菜甜味,通常會淋上橄欖油。冬天喝一碗,暖心又暖胃。素食者福音!在德爾菲爬山下來後,冷到發抖時喝到它,簡直救了我一命。樸實卻充滿力量的味道。
道爾瑪德斯 (Dolmades)
用葡萄葉包裹著調味過的米飯(有時混碎肉)、松子、香草的開胃菜。口感很特別,葡萄葉微酸帶點韌性,裡面的餡料香氣十足。沾點酸奶黃瓜醬更棒。第一次在克里特島吃到時有點猶豫,入口後卻驚艷了!清爽開胃。但在米克諾斯一家高級餐廳點的,葉子老得像橡皮筋… 還是小酒館的版本可靠。
烤章魚 (Grilled Octopus / Htapodi)
愛琴海新鮮直送!簡單炭烤,擠點檸檬汁,撒點橄欖油和奧勒岡。重點在於章魚的鮮度和處理的軟嫩度。 好的烤章魚是外層微焦脆,內裡軟嫩帶彈性,鮮味爆炸!在聖托里尼伊亞(Oia)的一家懸崖餐廳吃的(價格小貴但風景無敵),那軟嫩度簡直絕了。但在比雷埃夫斯碼頭邊隨便找的一家,卻像在嚼輪胎… 慎選餐廳!
穆薩卡 (Moussaka)
重量級的希臘美食代表!很像千層麵,但主角換成烤茄子片,夾著番茄肉醬(通常是牛絞肉),再鋪上厚厚的貝夏梅爾白醬(Béchamel) 烤到金黃。口感濃郁豐富,茄子吸滿了肉醬的精華。小提醒: 份量通常很大,油膩感也較重(茄子很吸油),建議兩人分食。我在納普良(Nafplio)一家家庭式小餐館吃的版本層次分明不油膩,但雅典某家名店吃到的卻油到讓我胃不舒服… 評價很兩極的一道菜。
薩加納基 (Saganaki)
起司控必點希臘美食!通常是將硬質羊奶酪(如Kefalotyri或Graviera)切片,裹點薄粉煎到兩面金黃焦脆,內部融化拉絲。上桌時淋點檸檬汁解膩。簡單、粗暴、香濃的美味!熱騰騰的時候最好吃,冷了會變硬。配上一杯冰鎮白葡萄酒,絕配!在米蒂利尼島(Lesvos)的港口邊點了一盤,看著漁船配著吃,簡單的幸福。
酸奶黃瓜醬 (Tzatziki)
這絕對是百搭神器!由希臘優格(質地濃厚像奶酪)、新鮮小黃瓜絲、大蒜、橄欖油和鹽混合而成的冷醬。清新、酸香、蒜味濃郁,一點都不膩。沾蘇富拉奇、沾皮塔餅、沾烤蔬菜、甚至配烤肉解膩都超棒!超市也有罐裝,但我真心覺得餐廳現做的蒜香味濃很多。自己做其實超簡單(後面會分享食譜)。
巴克拉瓦 (Baklava)

罪惡的甜蜜!源自土耳其但在希臘也非常流行的甜點。多層酥脆的菲洛麵皮(Filo Pastry)夾著開心果或核桃碎,浸泡在濃稠的糖漿或蜂蜜裡。極甜!極酥!極香!配一杯苦澀的希臘咖啡剛好平衡。小份就好! 在塞薩洛尼基的Modiano市場裡買了一小塊試味道,甜到需要立刻灌水… 但香氣和酥脆口感確實迷人。真的不能多吃。
烏佐酒 (Ouzo)
希臘的國酒!八角味濃厚的烈酒(酒精濃度約40%)。正宗喝法:倒一點純酒在小杯裡,加入冰水,瞬間變成乳白色的懸濁液(很有趣!),稀釋後口感較溫和。是搭配梅澤小菜的絕配。我個人覺得八角味太重有點像藥水(誠實說),但同行的朋友很愛。算是體驗希臘飲食文化必須嘗試的一環。
把希臘陽光帶回家:3道經典希臘美食食譜
(試做失敗三次才成功的真心分享)
回台灣後最想念的就是那純粹的希臘美食風味。自己動手做,才發現有些真的不難!分享3道材料台灣好買、做法相對簡單的希臘美食食譜,重點是還原度很高!
絕對成功版希臘沙拉 (Horiatiki)
- 材料 (2人份): 熟成多汁牛番茄 2顆(切大塊)、小黃瓜 1條(切厚片或滾刀塊)、紅洋蔥 1/4顆(切薄片)、希臘菲達羊奶酪(Feta) 1塊 (約150g,別用其他替代!)、卡拉馬塔(Kalamata)黑橄欖 適量、乾燥奧勒岡(Oregano) 1小匙、頂級初榨橄欖油 2-3大匙、鹽(視菲達鹹度決定)、現磨黑胡椒。
- 超簡單步驟:
- 番茄、黃瓜、洋蔥放入大碗。
- 放上整塊菲達奶酪!(這是重點,希臘人不會弄碎它)。
- 撒上黑橄欖。
- 慷慨地淋上橄欖油。
- 均勻撒上奧勒岡、一點黑胡椒。
- 吃之前再輕輕拌一下,讓橄欖油和蔬菜汁混合,並根據菲達的鹹度決定是否再加鹽。
- 瑪麗亞嬸嬸小撇步: 千萬別提前太久做!蔬菜會出水,風味就走樣了。現做現吃是王道。台灣番茄甜度高,有時反而少了點酸香,可以加點品質好的紅酒醋提味。
萬用酸奶黃瓜醬 (Tzatziki)
- 材料: 希臘式優格 250g(質地要非常濃稠,我用Fage品牌)、小黃瓜 1/2條、大蒜 1-2瓣(壓泥)、特級初榨橄欖油 1大匙、檸檬汁 半顆、鹽 適量、現磨黑胡椒 少許、新鮮蒔蘿(Dill) 切碎 1小匙 (可選,但加了更有風味)。
- 關鍵步驟:
- 黃瓜去籽切絲/磨泥: 小黃瓜對半切開,用湯匙刮掉中間的籽(水分太多來源),然後切細絲或用刨刀刨絲。
- 殺青去水: 黃瓜絲加一小撮鹽,抓醃10分鐘。用力擠乾多餘水分!(這步超重要,不然醬會水水的)。
- 混合: 把擠乾的黃瓜絲、希臘優格、蒜泥、橄欖油、檸檬汁、鹽、胡椒、蒔蘿碎全部放入碗中。
- 攪拌均勻: 攪拌均勻,試試味道,調整鹹淡或酸度(檸檬汁)。
- 冷藏入味: 密封冷藏至少1小時(最好隔夜),讓味道融合。蒜味會更溫和。
- 保存: 冷藏可放3-4天。配烤雞胸肉、沾蔬菜棒、抹麵包都超讚!
平底鍋偽裝炭烤版蘇富拉奇豬肉串

- 材料 (2人份豬肉): 豬里肌或梅花肉 300g(切2-3cm塊狀)、皮塔餅 4片。
- 醃料: 特級初榨橄欖油 2大匙、檸檬汁 1大匙、乾燥奧勒岡 1小匙、紅甜椒粉(Paprika) 1小匙、大蒜粉 1小匙、鹽 1小匙、黑胡椒 半小匙。
- 搭配: 自製酸奶黃瓜醬、番茄片、洋蔥絲、炸薯條(希臘style必加!)。
- 步驟:
- 豬肉塊與所有醃料混合均勻,醃漬至少30分鐘(隔夜更佳)。
- 煎烤: 平底鍋或鑄鐵鍋中火燒熱,倒入一點點橄欖油,放入醃好的豬肉塊,煎至各面金黃熟透(約8-10分鐘)。
- 加點炭烤風: 有噴槍的話,最後可在肉塊表面稍微噴燒一下,模仿炭烤香氣(非必要但很加分)。
- 組合: 皮塔餅稍微加熱,抹上酸奶黃瓜醬,放上煎好的豬肉塊、番茄片、洋蔥絲、薯條,捲起來或包起來享用!
- 心得: 雖然少了炭火香,但醃料配方能還原80%風味。重點是皮塔餅和酸奶醬不能少!用氣炸鍋處理豬肉塊(200度10-12分鐘,中途翻面)效果也不錯。
避開觀光陷阱!在地人&旅人激推的希臘餐廳推薦
(島嶼+本島,豐儉由人,親測好吃!)
在希臘覓食,「希臘餐廳推薦」 絕對是門學問。踩過幾次雷(貴又難吃、服務差)後,終於摸出點心得。找餐廳關鍵字:「Taverna」(小酒館,通常傳統、家常)、「Ouzeri」(專營烏佐酒和小菜)、「Psarotaverna」(魚餐廳)。避免門口有超大英文菜單圖片、服務生拼命拉客的店!分享幾家讓我印象深刻、願意再訪的:
雅典 (Athens)
- To Kafeneio (傳統家常酒館): 隱藏在普拉卡(Plaka)區的小巷弄裡,沒有華麗招牌,只有滿滿當地人。家庭式經營,菜單寫在黑板,服務的阿伯英文有限但笑容滿面。推薦: 燉煮羊膝(Kleftiko)軟爛入味、自製的Spanakopita菠菜派香酥料足、價格實惠。溫馨樸實,吃得到媽媽的味道。地址:Epicharmou 1, Plaka (有點難找,但絕對值得)。
- Kostas (蘇富拉奇傳奇小攤): Syntagma憲法廣場附近,只賣蘇富拉奇(豬肉)配皮塔餅。不起眼的路邊攤,永遠在排隊!烤肉炭香十足、醬汁酸香解膩、薯條份量多又脆。一個€2.5歐飽到下午。缺點: 沒座位只能站著吃或外帶。地址:Pentelis 5, Syntagma (靠近教堂)。
聖托里尼 (Santorini)
- Metaxi Mas (懸崖景觀創意菜): 位於伊亞(Oia)和費拉(Fira)之間的小鎮Exo Gonia,擁有無敵火山口+日落景觀! 雖然不算便宜,但食材品質和創意料理手法讓人心服口服。推薦: 櫻桃番茄燉慢煮章魚、聖島獨有白茄子做的慕斯。記得訂位(特別是日落時段)!地址:Exo Gonia。風景值回票價。
- To Psaraki (海鮮愛好者天堂): 在港口小鎮Vlychada。新鮮漁獲每日直送擺在冰上讓你選(價格透明,秤重計價)。推薦:簡單炭烤海魚(選當季的)、香煎蝦、海鮮義大利麵。價格比懸崖餐廳合理太多,海鮮鮮度爆表!記得點瓶當地Assyrtiko白酒。地址:Vlychada Marina。務必訂位,超熱門。
克里特島 (Crete)
- Peskesi (傳統克里特美食體驗): 在首府伊拉克利翁(Heraklion),由老宅改建,氛圍獨特。專注於古老食譜和在地有機食材。推薦:燉羊肉配當地硬麵包Dakos、野菜野沙拉(Hortapita)。「希臘餐廳推薦」 這家絕對算!食物充滿故事性且美味。地址:Kapetan Haralampi 6-8, Heraklion。建議提前預約。
- Taverna Oasis (海邊平價海鮮): 在迷人的小鎮Agia Galini海灘邊。家庭經營,海鮮新鮮價格親民。推薦:炸小魚(Marides)、烤墨魚。看著海景,腳踩沙灘吃飯,愜意到不行。地址:Agia Galini Beachfront。
如果你想尋找到更獨特的希臘當地餐廳,那麼希臘餐廳首選:希臘左巴餐廳與義大必點美食菜單推薦可以給你想要的答案。
注意!餐桌上的希臘飲食禁忌
(這些事沒人提醒,踩雷了才尷尬)
想好好享受希臘美食,有些文化禮儀和禁忌還是知道一下比較保險,避免像我一樣出糗:
-
小費文化: 餐廳帳單通常已包含服務費(標示為service charge 或 cover charge),金額大約是餐費的5-15%,這通常會印在帳單底部或菜單上。額外再給小費並非強制,但如果你覺得服務非常好,可以留下零錢或湊整數(例如€18.5的帳單給€20說不用找),放在帳單夾裡或直接給服務生。千萬別像在美國那樣留一大筆! 這反而可能讓對方困惑或不自在。在很傳統的家庭式小酒館(Taverna),有時老闆甚至會婉拒額外小費,親切地說聲「Efharisto!」(謝謝)就夠了。
-
麵包費爭議: 桌上那籃看似免費的麵包,通常是要收費的! 稱為”Couver”或”Cover Charge”,一人約€0.5-€3歐元不等(高級餐廳或觀光區可能更貴)。如果不想吃,可以禮貌地請服務生收走,通常就不會收費(但最好確認一下)。別像我第一次傻傻地吃完,結果帳單多了一筆… 心痛!現在我都會先問清楚。
-
拍照禮儀: 拍自己的食物當然沒問題。但如果你想拍攝餐廳環境、廚師或隔壁桌的菜,務必先徵求同意!希臘人重視隱私,直接拍可能被視為不禮貌。我在米克諾斯一家小酒館想拍開放廚房裡甩披薩的師傅,先問過老闆獲得燦爛笑容同意後才拍,感覺好很多。
-
菲達羊奶酪 (Feta): 希臘人對菲達有近乎執著的驕傲!要知道,只有希臘產、使用至少70%綿羊奶(可混山羊奶)製作的,才能合法稱為”Feta”。在歐盟有PDO保護。在餐廳點希臘沙拉時,看到整塊菲達在上面是基本尊重。拜託不要要求換成莫札瑞拉或切達起司! 這就像在台灣牛肉麵店要求把牛肉換成雞肉一樣… 會被默默翻白眼(親眼見證隔壁桌遊客這樣要求,老闆臉都垮了)。
-
點肉食提醒: 希臘烤肉(蘇富拉奇、烤肉串)水準不一。觀光區的大拼盤常是大雷區! 肉質可能偏乾柴。寧可點現烤的單串(Souvlaki)或選擇燉煮類(如Kleftiko燉羊膝)更保險。我在聖島Fira主街上點的€25歐烤羊肉拼盤,乾到我必須狂灌水… 不如去吃兩份蘇富拉奇。
-
蔬菜沙拉迷思: 傳統希臘沙拉(Horiatiki)就是沒有綠色葉菜!只有番茄、黃瓜、洋蔥、橄欖、菲達、橄欖油和奧勒岡。如果你看到有生菜的「希臘沙拉」,那是為了迎合外國遊客(通常是觀光區餐廳)。想吃生菜沙拉?可以點“Maroulosalata”(類似高麗菜絲沙拉)。
-
喝水問題: 餐廳提供的瓶裝水(通常有氣泡/無氣泡可選)是要收費的(比超市貴)。如果你只要一杯自來水(可飲用),可以明確說:「Mia karafa nero, parakalo?」(請給我一壺自來水?)。一般店家都會提供。省錢小技巧!(尤其在天天喝水的夏天)。
-
希臘飲食禁忌(宗教/個人):
- 齋戒期 (Greek Orthodox Fasts): 主要在大齋期(Lent)(復活節前約40天)和每週三、五,虔誠信徒會避免肉類、奶製品、蛋類和魚類(有時允許貝類和頭足類)。此時餐廳會提供豐富的素食(Nistisimo)菜單,如大量豆類料理、海鮮、蔬食。復活節前的「聖週」尤其嚴格。在那段期間點不到穆薩卡很正常!
- 對奶製品敏感者: 希臘菜大量使用羊奶酪(Feta) 和各種羊奶/牛奶製品(優格、起司)。點餐時務必主動告知服務生,避免踩雷。替代品很少。
- 不吃羊肉: 羊肉在希臘很常見(烤、燉)。如果不吃,點餐時確認清楚菜名和成分(尤其燉菜、肉醬)。
旅人熱門Q&A:破解你的希臘美食疑問

(這些問題我被問到耳朵長繭了)
Q:希臘飲食文化如何?跟臺灣差很多嗎?
希臘飲食文化和臺灣差很大!但也超有趣。最大差異就是:
- 時間感: 他們吃飯是休閒、社交,一頓飯吃2-3小時很正常。午餐常是主餐(下午2點後),晚餐更晚(8、9點後)。
- 主角: 新鮮蔬果、豆類、橄欖油、海鮮是基底,肉類反而不是天天主角。烹調簡單,重視食材原味(台灣則重視調味層次、鑊氣)。
- 分享: 梅澤(Mezedes)小菜文化盛行,點一堆大家一起分著吃,像台式熱炒但更精緻悠閒。
- 靈魂: 橄欖油!優質的初榨橄欖油是每道菜的點睛之筆,不是配角。
Q:希臘旅遊必吃的地中海料理是什麼?只能選三樣!
太殘忍了!希臘必吃美食硬要選:
- 希臘沙拉 (Horiatiki Salata): 體驗地中海陽光蔬果和頂級橄欖油的最佳代言人。
- 烤章魚 (Grilled Octopus): 愛琴海鮮味代表作,關鍵在鮮度和火候。
- 蘇富拉奇配酸奶醬 (Souvlaki with Tzatziki): 最能感受希臘國民街頭美食的活力與飽足感。便宜又好吃!
Q:希臘有哪些好玩的餐廳?不只是好吃,還要有特色體驗?
當然有!除了上面推薦過的,再加碼:
- 克里特島山區烤肉店: 開車深入山區小村(如Zaros附近),找當地人推薦的家庭式Taverna。常有自家養的羊、自種蔬菜,在葡萄藤架下用餐,體驗道地的鄉村熱情(語言不通比手畫腳也開心)。
- 雅典中央市場 (Varvakios Agora) 周圍小酒館: 體驗市井活力!市場收攤後,周圍歷史悠久的小酒館擠滿當地人。點杯烏佐酒,配上當日新鮮內臟做的小菜(如燉牛肚Patsas、烤肝),勇者必試!氣氛超地道。
- 米克諾斯海灘俱樂部餐廳: 像Nammos、Scorpios這種(預算要夠),吃的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整個奢華派對氛圍、頂級DJ音樂和名人擦身而過的體驗。點杯飲料感受氣氛也值得。食物嘛… 見仁見智(貴)。
離開希臘前,我在雅典老街買了個小小的銅製橄欖油瓶當紀念。每次用它裝上台灣買的橄欖油淋沙拉時,總會想起瑪麗亞嬸嬸那句:「Kalí óreksi!(好胃口!)」希臘美食的魅力,不只是橄欖油、羊奶酪或烤章魚那麼簡單。它藏在市場攤販遞給你試吃的橄欖裡、酒館老闆堅持要送你的一小杯烏佐酒裡、港口邊那盤簡單卻鮮掉眉毛的烤魚裡。那是一種對生活、對食物、對分享的熱情態度。說真的,並不是每道希臘菜都合台灣胃(有些真的鹹到需要狂喝水),但那種追求食材本真的精神,用陽光和大海調味的哲學,絕對會在你的味蕾記憶裡,刻下獨一無二的愛琴海印記。
下次你去希臘,別只顧著拍藍頂教堂。找個當地人常去的樸實小酒館坐下,點盤沙拉、一串烤肉、一杯白酒。慢慢吃,慢慢聊,享受那裡的陽光和空氣。相信我,這才是最地道的希臘味道。